專案品質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專案成果符合既定需求和期望。這包含三大主要過程:
- 計劃品質管理(Plan Quality Management):
- 確定專案相關的品質要求與標準,並定義如何達到這些要求。
- 輸入:專案章程、專案管理計畫、利害關係人登錄表、風險登錄表。
- 工具與技術:
- 品質成本(Cost of Quality, COQ):包含預防成本、評估成本以及內外部失敗成本。
- 標桿對照(Benchmarking):與行業內最佳實踐進行比較。
- 決策分析(Decision Analysis):選擇最佳品質管理方法。
- 輸出:
- 品質管理計畫:包含如何執行品質保證和控制品質的詳細計畫。
- 品質指標:用於測量績效的具體參數。
- 管理品質(Manage Quality):
- 確保專案執行過程符合品質標準,著重於實現組織質量政策的活動。
- 輸入:品質管理計畫、專案文件。
- 工具與技術:
- 設計檢查(Design for X, DfX):以特定優先目標(如可用性或可靠性)為導向的設計框架。
- 問題分析(Problem Solving):如魚骨圖或根本原因分析(RCA)。
- 審查(Audits):檢查是否遵循組織或法規要求。
- 輸出:
- 品質報告:總結績效數據、分析結果與改進建議。
- 測試與評估文件:詳細說明質量測試和驗收標準。
- 控制品質(Control Quality):
- 測量專案產出是否滿足品質要求,並記錄其結果。
- 輸入:交付成果、工作績效數據、變更申請。
- 工具與技術:
- 統計抽樣(Statistical Sampling):選擇部分產品進行測試。
- 檢查(Inspection):確認產品是否滿足需求。
- 控制圖(Control Charts):追蹤關鍵參數的變化趨勢。
- 輸出:
- 驗證交付成果:確認交付成果達標。
- 質量控制測試數據:用於識別和解決問題。
專案品質管理的實務應用
1. 品質成本的實際操作
- 預防成本:投入於培訓、改進設計和預防缺陷。
- 評估成本:執行檢查和測試的成本。
- 內部失敗成本:產品在交付前因瑕疵需要返工的成本。
- 外部失敗成本:因缺陷交付給客戶後產生的糾紛或維修成本。
類型 | 預防失效成本 合規性成本 | 矯正失效成本 非合規性成本 |
定義 | 為避免專案失效所花的費用 | 因專案失效所花的費用 |
階段 | 專案執行期間 | 專案期間及其後 |
子類別 | 預防成本: 訓練/紀錄流程/設備 | 內部失效: (QC抓到) 重工、報廢 |
鑑定成本: 測試/ 破壞性測試之損失/ 檢驗 | 外部失效: (客戶抓到) 產品責任 / 保固工作 / 丟失業務 | |
目標 | 提升品質、降低風險 | 修正因失效產生的問題 |
影響 | 通常較早投入成本,長期降低風險和總成本 | 通常導致直接損失與客戶信任下降,可能增加品牌負面影響 |
2. 使用數據驅動的改進
- 運用統計過程控制(SPC)工具,例如:
- 六西格瑪(Six Sigma):以減少變異和提高過程穩定性為目標。
- 帕累托圖(Pareto Charts):聚焦於少數關鍵問題,80/20 原則。
3. 結合敏捷實踐
在敏捷專案中,質量管理更偏向於持續迭代和用戶反饋,強調團隊合作與增量交付的檢查:
- 持續集成與持續交付(CI/CD)。
- 在每個迭代結束時進行回顧和調整。
規劃品質管理計畫(QP)–>品質管理計劃書+品質指標–> 管理品質(QA)–>品質報告–>管控品質(QC)>> 驗證可交付成果